一、前言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一周年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曾在灾区积极地展开。然而在各项救援工作中,一向被人们所忽略的,就是地震大劫难发生之后,不少灾民在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创伤。这种大劫难的心理创伤,若未获得适当的照料与治疗,很有可能罹患所谓「地震恐慌症」。严重影响灾民的生活机能与身心的健康。郑石岩教授说:「在灾后重建方面,我们发现心灵重建格外重要。因为灾区的同胞受创严重,心力疲竭,甚至情绪方面无法脱离哀伤、恐慌和沮丧的阴影。我们相信,精神振作有助于灾后的重建;心灵的复苏,能带动每个人的新生和活力。」 然而,就大灾后的心理重建而言,其中就出现有中/西医疗法的不同方式,分别以传统/现代的形式参与心理复健的行列,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愿意接受现代心理医生辅导的反而占少数,多数却排队去做宗教上的收惊、祈愿、祷告、助念、诵经法会....。可见许多宗教团体在这次灾难中发挥了无比的「大爱」精神。事实上,也唯有宗教,才能在大灾难之后发挥「终极关怀」的悲伤辅导与心灵复健的功能。星云法师曾于<为汶川大地震祈愿文>中说: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让他们都能体悟,
现实的家园会有成住坏空,自己的本性才能永恒安住;
请求您让他们都能了解,
即使骨肉至亲也会生离死别,只有证悟解脱才是究竟的依靠。

从星云法师的祈愿文中,吾人将「现实的家园会有成住坏空,....即使骨肉至亲有会生离死别」阐释为「无常之烦恼」;将「自己的本性才能永恒安住,....只有证悟解脱才是究竟的依靠」阐释为「佛菩提」。因此,本文将以大唐三藏法师义静译的《佛说无常经(三启经)》为观点,分别论述:

§.体悟无常之生死观
§.觉有情众生(灾民)之烦脑
§.证悟解脱方是菩提

本文将从以上三点,来阐明《佛说无常经》中「化烦恼为菩提」的悲伤辅导原理,以协助汶川灾后的心灵重建。

二、体悟无常之生死观

汶川这场大劫难之后,我们对于「生命教育」有什么「觉悟」呢?。郑石岩教授说:「我们生活在无常变化的现实社会,必须不断的调适,而主动学习正是调适的根源。现在,我们面临着大天灾,同样要从中学习重建和获得新知」 。因此就佛教的观点来看,从大灾难中所获得的生命启示,应是体悟人生无常、生命亦无常。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之苦,如《佛说无常经》云:

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苦。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佛说无常经》

又云: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丑恶极可厌,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嬴,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佛说无常经》

体悟人世间的生死既是无常之苦,所以当一位丧子的妇女寻求佛陀的帮助时,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听着,然后轻声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疗妳的痛苦。妳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但是当她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菜子,最后终于了解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最后佛陀而对她说:「宇宙间只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

此一「无常」的世界,依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1875-1961) 的定义来看,这个世界都可看成是种「给予(设定)的事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是没办法了解此事。因为我们老是和事事物物推排冲撞,整日忙乱不堪,因此,毫无机会从身历其境的「给予的事实」当中,反省到这些事实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死亡可以使死者从这些「给予的事实」之世界获得解放、变为自由 。因此吾人若能从这「给予的事实」中体悟「无常」的生死观,在心灵上而获得解放、变为自由,如《佛说无常经》所云:

各称本缘行化已,灰身灭智寂无生。《佛说无常经》

如是观照万物本来就是无常──「无生」,因而能释放自我纠结的心理及冲突的能量,以导入缘生无我之涅盘经验的「心理治疗」之能量。又从三世绵延的观点来看,面对必然要割舍的无常世界,坦然的放下,以图换取更好的未来;若有了更好的未来,何惧不能拥有更美好的事物,或利益所珍爱的眷属?因此,割舍无常的关系即是一种超越死亡,是一种心灵意向的一种回向,是对此无常关系的「给予的世界」之克服得胜 。

三、觉有情众生(灾民)之烦恼

汶川大劫难之后,其对有情众生(灾民)的「烦恼」是什么呢?据精神科医师指出,一般大劫难之后,其对灾民心理的冲击,最常见的是因为亲身经历劫难,所产生的恐慌心理。其中最难以承受的是亲眼见到家人或亲友在地震中罹难。遭逢如此惨烈残酷的灾难,其心理最常见的是出现极端的忧虑、紧张、害怕与逃避等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良心上与道德上的巨大谴责,有所谓「罪恶幸存者」的感觉,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活下来是不对也是不应该的。其中有些人,会镇日觉得昏沉沉,恐慌不安,老觉得身处地震中,严重时还会头痛、失眠等 。盖对汶川灾民而言,在大劫难的侵袭之下,即是对现世所拥有的一切,举凡自身、眷属、朋友、地位、财物....等等做完全的割离,灾民即使不愿面对,心理亦明了,这是毫无妥协余地的。当所爱至亲的人失落或死亡时,心灵之所以悲伤痛苦,是因与自己群居的依附关系之遭受破坏。早在1960年代左右,英国的精神科医师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人在生命发展的早期基于生存与安全的需求,个人往往以少数特定人(如父母)发展出依附关系,且此种关系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因此,一旦此种情感的联系遭受威胁或破坏时,便会引发个人产生情绪、行为等特定反应,并且在失落的潜在危机愈大时,其反应也会愈强烈,会激发悲伤、退缩、痛苦、绝望等情绪行为 。因此不论是大劫难或死亡,可以说是一种「无常的依附关系」的破坏。而灾民随其执爱的对象之不同,所生罣碍类别亦不同;再者执爱的程度不同,所生痛苦程度亦随之不同。对此无常的依附关系的破坏,如何「以己度他情」的同理心(empathy)来理解汶川灾民的烦恼与痛苦呢?以《佛说无常经》来说:
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譬如路旁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如,乖离亦如是。《佛说无常经》

又云: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佛说无常经》

当我们考察佛陀的一生经历时,将会发现悉达多是位勇敢探索人类心理创伤和恐惧之根源的心灵分析家。他年青时偶然瞥见生、老、病、死等四种景像时,便生起一种存在性的颤栗,他深深地惊惧于「出生的创伤、疾病的苦况、衰老的病态与死亡的恐惧」、「悉达多于是这样的怀疑:生命既是这样无可解救的与身体的衰败和精神的苦难纠缠在一起,所有的人既然都要衰败而死亡,那么人如何能够忍受他的命运?这个怀疑便使他产生了关于人之苦(dukkha)的初始概念。」 而人的苦痛是因为人的自我中心,占有欲和贪婪所造成的。而破除贪瞋痴的方式,不在于形上学的思辨,而在于运用「心理学的考察」,来治疗那个贪婪渴爱的自我。因此,佛发明了另一种的修习,叫做毘婆舍那(观),深刻的察照万物的本性,以导致心灵的完全解脱,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盘。这才是主要的佛教修习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根据观察、洞照与意念而作的一种分析法」

因此,对汶川灾民之烦恼,佛教如何来「觉」有情众生呢?佛教所谓「觉」的教义,是对内启发,内明智慧,净化心灵,对外运行慈悲,普度众生,如《佛说无常经》云:

常于人世起慈心,昼夜自身依法住。《佛说无常经》

又云:稽首归依无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为济有情生死流,令得涅盘安稳处。《佛说无常经》

「大慈悲心」是当佛陀见到众生生老病死之苦时的初始念头,是为度化有情众生的佛法。因此佛教提倡「般若思想,菩萨精神」;般若是讲「智慧」,而菩萨是讲「慈悲」;所谓「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所以「慈悲」可以解释成「带给别人快乐,减少别人的痛苦」;所谓「行无缘慈,运同体悲」,就是说,你我是两个单独的个体,但是当你遇到忧伤苦恼时,我感同身受。佛教有位大菩萨,名叫维摩诘,有一次,他生病了。佛陀请文殊师利菩萨去探望他,文殊菩萨问他道:「你是一位大菩萨,以你的修行,怎会生病呢?」维摩诘道:「众生有病我有病。」一位大菩萨四大调和,身心安稳自在,本来是不应该有病苦的。但是菩萨行大慈悲心,与有情众生同甘共苦,众生陷苦海,菩萨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有一样的痛苦。因此关怀者若能以大悲心,在旁「支持」陪伴,给当灾民得到开悟(觉)的能量,如此能让灾民获得身心安顿──令得涅盘安稳处。

四、证悟解脱方是菩提

基本上,佛教的思想在于了生脱死。证严法师指出「了生脱死」只是一个名词,若能在生活中了无牵挂,就是「了生」。可以付出的人,就能了无牵挂,因为心安理得。「脱死」是指知道死是一件很自然而不是很痛苦的事,死是最自然的事,没什么好惶恐,不怕死就能很自然地面对人生 。而「佛陀的教诫曾被形容为ehipa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相信。在佛典里,说到证入真理的人,到处都用『得净法眼』一词。谈到他自己的悟道时,佛说:『眼睛生出来了,知识生出来了,智能生出来了,善巧生出来了,光明生出来了。』佛教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因而对人世间无常的依附关系,如何由智慧得正见「来看」此汶川大劫难?《佛说无常经》云:

明眼无过慧,黑闇不过痴,病不越怨家,大怖无过死。《佛说无常经》

千古艰难唯一死,若能「得净法眼」坦然面对死亡,「病不越怨家,大怖无过死」即是超克死亡,就是证悟解脱──了生脱死;对人世间无常的老、病、死即能一一克服得胜,如《佛说无常经》云:

尔时,佛告诸苾刍:『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是故应知,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佛说无常经》

因此若能证悟「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当会解脱「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如《佛说无常经》所云: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说无常经》

何谓「真实法」?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若能转识成智,人人皆可以修成正果,与佛无异。就这个是「给予的事实」的无常世界而言,荣格认为:「所有『给予的』事事物物之『给予者』,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内部里面。」 而所谓隐藏在我们内部里面的「给予者」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佛菩提」就是众生的究竟依靠,如《佛说无常经》所云:

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佛说无常经》

「佛菩提」可以说是自己的本性、最深的真理。但为何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可以做为灾民的究竟依靠?盖所谓「佛菩提」就是慈悲的大愿的意思,这在梵文中称为菩提质多(Bodhicitta),菩提(bodhi)的意思是觉悟,质多(citta)的意思是心。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为「觉悟的心要」,或简称「菩提心」。唤醒和发展菩提心,就是让我们佛性的种子渐渐成熟,等到我们的慈悲行变得圆满和周遍一切时,那颗种子必将庄严地开发成佛 。因此,寂天(Shantideva)菩萨以如此的喜悦还赞颂菩提心:

它是征服死亡统治的无上仙丹。
它是消除世间贫穷的无尽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无上神药。
它是让在轮回道上漂泊的众生获得庇荫的大树。
它是从痛苦往解脱的长桥。
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明月。
它是根除世间无明的太阳。

唯有佛菩提、菩提心是证悟解脱的究竟依靠。如《佛说无常经》所云:

稽首归依妙法藏,三四二五理圆明,七八能开四谛门,修者咸到无为岸;....稽首归依真圣众,八辈上人能离染,金刚智杵破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生死迷愚镇沈溺,咸令出离至菩提。《佛说无常经》

所以,唯有佛菩提、菩提心──「咸令出离至菩提」不仅是灾民的究竟依靠,亦是关怀者的善巧方便,索甲仁波切说:「绝对菩提心(absolute Bodhicitta) 被比喻为布施的无尽宝藏,而慈悲的最深意义,则是心性的自然光辉,也是从智慧心产生的善巧方便」 。所以就灾后心灵重建而言,协助灾民开悟启发究竟的依靠──证悟解脱方是菩提。

五、结语

已经四年了,面对汶川大劫难,我们要有智慧的指引也要有心灵的安顿。证严法师强调,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人间,就要顺其自然,我们的世缘若尽,就会往生,只要顺着因缘,业的长短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如果真正要「了生脱死」,就要尽力付出为人群服务,甚至忙得忘记自己的烦恼才行。从新闻报导中,得知各灾难现场都有慈济人的踪迹,积极地为罹难者及其家属进行救灾及助念的服务;由于证严法师的「了生脱死」观念,带动了慈济人的「生死观」,面对人生无常、生命无常,他们都更积极的行善,甚至抱持着「随时可走、死而无憾」的心,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郑石岩教授说:「一场大地震,带来生命教育的省思;我们要用爱和智慧来丰富生命,并以之作为归宿的凭借──极乐世界或天国。它就是信仰,同时也是爱与智。信仰给人正确的生活智慧和值得信赖的明灯,它不但能为现代人止痛疗伤,更重要的是能为人打开一扇心灵之窗,看出生命的有限性和实存精神世界的无限与永恒;跳出自己的小我,看出宽广的宇宙人生。....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它,并透过它来看出生与死的意义,成就庄严的人生,看出精神世界的新希望和生命之美。」

在佛教浩瀚的经典中,基本思想乃在于「了生脱死」,但《佛说无常经》除了说明「化烦恼为菩提」的原理之外,特别重视设身处地,以己度他情,契理契机的「善巧」引导,以便能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悲伤辅导,如「法云法雨润群生,能除热脑蠲众病,难化之徒使调顺,随机引导非强力。」它具有「同理心」(empathy) 的技巧与感化功能,能设身处地「使调顺」,以己度他情的「随机引导」来度化众生。因此,对经历汶川劫难的灾民而言,《佛说无常经》之「化烦恼为菩提」的原理当具有心灵复健的功能。也但愿以此经文回向给灾民,让他们的身心创伤赶快转危为安,让他们悲痛的情绪得到转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