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艺人高以翔录制综艺节目不幸猝逝,12月15日举办告别式,众多亲友到现场送他最后一程,场面悲痛。特别的是,亲友收到的并非以毛巾作为回礼,而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欢吃的小熊软糖。

通常葬礼的回礼都是毛巾,高以翔爸妈则选用小熊软糖代替,因为那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欢吃的零食,用此和现场宾客分享。

高以翔白事回礼

为什么葬礼上要回礼?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礼论》

回礼的本质:葬礼上回礼毛巾或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孝帕”一俗,来知德《来瞿唐先生日录》中有记载:“今俗有剪麻布散吊客,名为孝帛。殊不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缕,各有精粗;今不论精粗,而乱加人之首邪。”主家要分发给白布条给亲友,谓之“散孝”。近现代则逐渐转变为赠送更方便的白色毛巾。

不过,对于白事回礼。有些人则会感到为难。收还是不收?不收难堪,收了难受?

葬礼收到寿碗,男子备受困惑

曾有媒体报道,收到葬礼回礼,成都市民王先生一直很困惑,对于多年来收到的寿碗,他一直都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然而,有90%的网友都表示,入乡随俗也好、礼尚往来也罢,王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四川民俗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民俗学教授毛建华认为,古时候回礼一般都是达官贵人之间,现在民间兴起类似习俗,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实,送什么用不着拘泥于形式,人们更应该看到习俗中对于礼仪的传承。

回礼:向亲朋好友表达感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除了送碗,在中国式的葬礼上还有送购物卡、送香皂、送毛巾、送巧克力的。不少市民表示,无论送什么,都是想表达一种“礼数”。有市民还专门挑选了最贵的碗,希望别人拿回去还能用得着,“以前就听老人说,高寿老人去了要送碗。”

市民赵女士则没有拘泥于传统。“以前在老家也听说过这些习俗。”在她父亲去世的葬礼上,她为到场的亲戚朋友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回礼”。她坦言,对于送什么自己也考虑过,由于自己不喜欢用香皂,拿回去也没有用过,所以就想送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赵女士在商场转了几圈,还是觉得买一种纸盒的茶叶比较合适。赵女士还用钢笔在每个盒子上写了感谢的话。赵女士说,“回礼,更是想找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激。”赵女士认为,至于送什么并不一定要限定于某个物品。

送礼:习俗融入创意 礼数更周到

回礼有自己的方式,送礼也有自己的创意。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内,一些印有图腾的信封状的东西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汉代画像砖、出土青铜器都印在了上面。据介绍,上面的图案都是在川内考古中发现的。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专门设计了一种“白包”,用于葬礼上送礼金,区别于红包。

“送红包肯定不好,所以我们就在想,怎样让礼节更加到位。”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认为,作为礼仪之邦,在细节上就该做得更加到位。他们制作的白包,信封一样大小,一面印着一个“奠”字,另一面则是四川南溪的一块汉代画像印在了上面。“是一幅汉代天国图。”刘志岩说,古人在汉砖上面描绘了人死之后,天国生活的一个场景,表示希望死后登入极乐世界。将这些图案印在“白包”上面,既显得有历史厚重感,也能够突出一种特别的寓意。

专家:正确对待习俗中的礼节

四川民俗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民俗学教授毛建华认为,无论是送碗还是送毛巾,大家都应该注意到这里面的本意。“就算是送碗也是最近一二十年形成的,以前还只是送布料等物品。”毛建华说,习俗一直在,但是内容在变,这都是和时代发展同步的,明清时期,这些都还是达官贵人之间的“礼尚往来”,现在寻常百姓家也开始了这种习俗。

“传统文化有传承,也有变异,只是那些与时代不想符合的就要摒弃。”毛建华认为,从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厚养薄葬,在回礼中也同理,不一定非要多么贵重,心意到了就行,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攀比。他说,很多习俗都是自发的,不用去刻意去强调或者引导,只要将礼数的内涵融入进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