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入厝天寿陵园

告别一个时代 迎来一种精神  与徐邦达老先生的百年对话

 

    去年的冬天,他走了,从容中带着几分淡定,就像每次出发去找寻一件件失落的书画作品;今年的夏天他回来了,就像每次带着佳作凯旋回家……

    7月7日,在徐邦达先生诞辰102周年之际,百位亲属及生前好友齐聚在位于北京昌平的天寿陵园内,为他的“躯体”做最后的送别,为他的精神树起一座永远的丰碑。当这座1.7米高铜像的幕布被揭开之时,我们仿佛觉得徐老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你看,徐老先生端坐在椅上,仿佛审视着眼中的山河,手中的画卷……铜像边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题字写到,高风四海仰徐公,巨眼何人断鸿濛。词笔翩翩靡两宋,钟王剧迹秘深宫。

    冯老的题字不仅是对徐邦达老先生人品及高尚情操的赞扬,也是对徐老在书画鉴定行业地位的肯定。

    徐邦达老先生于1911年的7月7日生于上海,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喜欢文墨书画,热衷于收藏,并师从名家,为日后的收藏鉴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18岁买下第一张画始,徐邦达在此后的80余年里,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接近4万件。起步时的一次走眼,并没有影响他终成一言九鼎的国家级书画“掌眼人”。而在徐邦达古代书画鉴别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或许当属他识别出真伪《富春山居图》。解放后,徐老来到北京,为国家收藏书画鉴定“掌眼”把关。由于他书画知识功底扎实,往往在字画展开半尺之余就已知道其作者与真假,所以又被业界称为徐半尺和火眼金睛。然而面对业界的赞誉,徐老却不以为然,还是低调、严谨地做好每件作品的鉴定工作。除了书画鉴定,他还是集书画家和诗人等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去年年初,当徐老离世的消息传开之时,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 徐邦达先生的去世结束了一个传奇式的鉴定时代。

    徐老的弟子、著名鉴定家、书画家萧平说,徐先生是一位真正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人,但又不拘泥于旧的礼数,作为跟随他近四十年的学生,我们到他家就像回家一样,他在做学问或看书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他忙完之后我们再谈,他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北京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说,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徐老的鉴定是最受市场认可的,因为他绝不会为利益而趋利避害,在这方面,徐老是一个楷模。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则说,随着鉴定“五老”的全部离去,艺术拍卖品市场将呼唤更多专业鉴定团队的出现,依赖于权威和专家的个人眼力和声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将不会再出现某个专家说了就算的局面。

    是啊,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一种精神却站了起来,那静坐在椅上的徐老用他豁达开朗不为名利的精神和眼神正与我们后人在进行一次次精神的对话。

    此次徐老铜像的雕塑者,著名雕塑家、冯其庸和韩美林先生学生的纪峰先生说,几年前他为徐老雕塑半身铜像,当作品完成后,徐老的夫人滕芳女士说,从后边看一眼就认出是他,神形兼备。此次再次为徐老创作塑像,他更感到责任重大,有一种使命感。塑像从创意到完成历时两个多月,并用最好的青铜完成浇铸成像。他说,此次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我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大师的严谨、淡定与平易近人都感染和鼓励着我,教我作画做人。

    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短,但是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一直绽放异彩就不是件容易事;半尺在书画作品的长度上并不算长,但是在短暂的半尺间要体现功力和不为名利却很难。有人说,徐老长寿的秘诀就是,工作与兴趣高度统一,愉快无止境,工作永不停。成就很显著,精神很满足。也许这正是徐老用他带着一个世纪的光环与半尺间的精神与我们大家在对话与共勉吧。